文章目錄
Toggle顯微根管治療,專業課程的分享
上周日,完成了一場精心規劃的顯微根管治療專業課程的分享。
本課程由我與蔡司 ZEISS 及台灣牙e通共同策劃,「顯微根管治療、根管治療之分離器械、斷針」
主要在為臨床的家庭牙科醫師,提供的初階的課程。
實際內容,涵蓋實作、風險評估及決策管理…等,
目標,是使學員能夠將理論知識,轉化為可行的臨床技能。
在本次課程中,學員背景涵蓋廣泛,其中甚至包括牙髓專科醫師朋友們,這點令我深感驚訝與欣慰。
即使是專業領域顯微根管治療的牙髓病專家,仍然對於風險管理的懷有高度興趣。
這也提醒了我自己,醫學是一門持續進化的科學,學習從未有終點。
即便我自己,站在講台分享;但我仍然持續不斷精進自己。
分離器械、斷針之風險評估與決策管理
本課程的核心主題之一是,「分離器械、斷針」風險評估與管理。
在醫療實踐中,風險的存在無法避免,惟有系統性地識別、評估及應對風險,才能降低不可預測因素所帶來的不確定性。
風險,或許可分成可預測與不可預測兩類,
可預測的風險,可以透過精準規劃與預防策略降低影響,
不可預測的風險,則需依賴醫療團隊的即時應變能力、及臨床判斷。
很多牙醫師朋友跟我分享,要是病人知道這些風險,不就會害怕不敢治療了嗎?
但,我的想法就是,這風險是客觀的存在事實。
就像是我們平日上下班交通過程,都可能會有交通意外。
無論你知不知道這風險,只要走出屋外上路,這交通意外的風險就是存在。
你唯一可以做的,就是自己處處留心;以及心存善念、修行身口意十善!
因此,醫病雙方,與其抗拒根管治療的風險,不如接受它的存在,並學習如何應對。
臨床實踐與應變能力
為了強化學員的實務操作能力,我特別設計了一系列臨床模擬演練,
讓學員,能夠親自應對分離器械、斷針的初階個案。
另外,我自己最得意的是;我應該是在這領域中,首先把我自己臨床上的五個實況應對模式,製作成文字化的劇本。
讓學員可以參考我的五個決策分享,並且讓學員融合自己的臨床模式與經驗,調整成自己合適使用的。
透過這些演練,學員能夠在壓力環境下,迅速做出合適的決策。
當突發狀況發生時,重要的不是慌亂,而是以穩定的心態、分析當下情境,做出最合適的決策。
我想,醫者的任務不只是處理病症,更是幫助病患在身心層面都獲得改善。
這就是我最常說的:
「醫師沒有預測未來的能力,也無操控生死自在的神蹟。在生命來去前,我只不過是位陪伴的園丁,讓牙齒於春夏秋冬之際,絢爛的舒適怡然;面對牙齒告別身體之時,靜美的無悔無憾。」
課程後的深度反思
本次課程的結束並非學習的終點,而是知識深化與臨床應用的新起點。
課程中,許多學員私下跟我分享了他們在臨床中,遇到的「根管治療之分離器械、斷針」挑戰,
這些真實案例的交流,進一步驗證了本課程所涵蓋內容的實用性。
這兩次課程的經驗,再次強化了我對於顯微根管治療教育的熱忱。
我深信,唯有透過不斷學習與交流,醫療專業才能持續進步,
運用智慧與善念,在臨床醫療的道路上持續成長,為病患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。
意外:撐著上完課
這次演講的最大意外,就是前一天晚上,我突然胃不舒服;
不僅脹氣,就好孫悟空縮小,鑽到胃裏面,拉扯著胃黏膜惡,於是我吐了幾次。
從9:30上床睡覺後,起床4次的吐,感覺自己都沒睡,迷迷糊糊中,念著地藏王菩薩聖號。
吐到,昏沉之中,一度想取消隔天的課。
但,想到要是取消,怎麼辦?
尤其是,特地來上課的學員以及工作人員。
懷著擔憂,一直到清晨2點多才迷迷糊糊睡去。
快5點時候驚醒,早課念經;準備一下就衝去高鐵。
醒來之後,發現昨日的不舒服感整個消失。
但,胃部、食道喉嚨仍殘餘昨日吐過的,烙印。
還好,順利撐完整天的課。
感謝學園體諒,以及工作人員與蔡司人員特地買運動飲料,以及能量果凍還有能量條;讓我空腹整天的我,可以站在前面。
© 張添皓醫師,保留所有權利。歡迎分享本文連結。本人張添皓於本網站所有內容、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資訊均為已獲得著作權之保護。非經本人同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、重製、出版、修改、使用、散佈、公佈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。Email: endoth.chang@gmail.com。 本網站口腔相關主題僅供參考, 內容並不能代替專業判斷、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並且無法對與本網站鏈接的外部網站的信息負責。 |
特約門診預約:張添皓新竹顯微根管。竹北顯微根管。高鐵顯微根管特約門診
●
特約門診:張添皓關新里顯微根管。竹北顯微根管。新竹高鐵顯微根管特診
●
●
作者:顯微根管治療張添皓。衛福部牙髓病專科醫師
●
認識:顯微根管治療是什麼?
●
病歷:顯微根管實例。精華
●
快速獲得第一手衛教資訊:
張添皓醫師牙髓診療室Facebook專頁
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