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目錄
Toggle兩天的牙髓病大會
就在幾個月前,我們根管治療專科醫師,通過衛生福利部認定後,成為牙科 10 大次專科中的其中一個衛生福利部部定牙髓病專科醫師。
而這兩天,是就是我們中華民國牙髓病學會的年度大會。
每年最期待就是這兩天的學術研討會了,讓我在專業領域的繼續教育,又更佳精進以及提升。
面對這疫情的時代,牙髓學會這兩年使用線上會議的方式,其實造福了很多想上課的醫師、甚至講者。
不過,全部線上的會議,卻苦了廠商。但我是持正面態度,要是我是牙材商,或許我會想 7 成的業務轉型電商經營,3成線下;或許對於後疫情的世代,是另一條道路。
回到今天主題,以下我自己的感想。這不是筆記,這不是筆記,這不是筆記。
牙齒的不可控因素
正如本次大會的主軸標題一樣,「牙齒的不可控因素」
當人活在這世上,本身就是不可控因素居多;只是,我們人類的慣性就是嘗試著以那些我們以為可控的部分,加權放大;這讓我們安心、好睡、以及期待明天的太陽。
但,你夜深人靜想想,是這樣的嗎?
就像老鄧學長,鄧政雄醫師,每每在他的演講中提醒我們,在這既光明且黑暗的醫療時代,許多我們醫療以外不可控但很重要的議題。
就像蔡志孟醫師提到的疼痛部分,真的有很多口腔疼痛,目前是無解的。
就像郭恬君醫師,自謙的黑歷史;其實,我認為這才是我們職業中的樣態。
做得出教科書或是大師們那些精彩又漂亮的 case,對於牙髓病專科醫師來說並不稀奇;而,更多的是,我們日常面對的卻是諸多不可控的因素,例如:牙齒解剖構造、口腔顏面節剖構造、病人本身的身心靈狀況、對於疾病的理解程度、時間、經濟、其相關的種種…等。我們心中的秤子,如何擺盪?
這些就是人之所以為人,增添了非常多的不可控的變數;我想這也是闕醫師的演講中,一再的提到的醫病共享決策精神;或許是想要把這些不可控對於彼此的影響降至最低吧!
醫病共享決策
當我聽到闕醫師這場「治療決策之道」的時候,我的內心湧出無盡的澎湃;我差點沒從沙發上跳起來。
這不就是我一直身體力行,奉行多年的醫病決策模式嗎?
要是你是我的老讀者,應該會記得我時不時的在在文章中寫道,醫病共享決策SDM模式吧?
要是您想知道我對於SDM的看法,可以參考我三年前2018年10月寫的這一篇《到底要不要抽神經呀?醫師你幫我決定就好!我所體悟的醫病共享決策SDM,Shared Decision Making》
雖然那篇是我三年前寫的,但打從多年前開始我就一直這樣做,所以我並不覺得陌生,跟吃飯喝水一樣的內化。
當然,這幾年下來我也好多時候,受到前輩、同儕、或是病人的指教與反饋。
我最常聽到病人說的是:
「我就是不懂,醫生直接跟我說做哪一個治療就好了,何必說這麼一大堆,浪費治療時間?」
「醫師,我有交健保費用,你做治療就是了,幹嘛囉嗦這麼多?你又不是申請不到健保費?」
對於健保制度,我自己還了解不足,它有好的一面;但也有令人灰心的一面。
我自己覺得,很多情況下,健保制度是醫病決策、以及行為模式背後影響的最大因子。
然後,我自己的認知,在現行健保制度下,無論是環境、或是現實的點數、醫療成本的估算,對於在牙科之中要真正做到醫病共享決策,仍然是個挑戰。
尤其是我們、病人、社會與國家,似乎有些忽略了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成本。
我自己如何面對
對於諸多職業上不可控因素,我怎麼面對呢?
其實,我之前就寫過了,至今我仍然不變。
兩大原則如下,跟你分享:
1. 灰度認知、黑白決策、動態修正
我們的生活與世界運行,很多並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,而是有很多灰色地帶。而我們的認知,就需要灰度認知,但如果要做事情又不能是灰色的。
所以當我們做治療的時候,卻要是黑白決策。舉例來說,就是要根管治療、或是先觀察不做根管治療。
然後,藉由後續的狀況,動態修正;來不斷調整接下來步驟。
這就我最愛說的,用不同階段、不同任務;取代「失敗與成功」二元思維。
我們根管治療就是每個階段有不同任務與目標,當這一階段的任務無法達成,我們就往下一階段。
2. 醫病共享決策
所謂醫病共享決策大概是由 1997 年 Charles 提出操作型定義,至少要有醫師和病人雙方共同參與,醫師提出各種不同處置之實證資料,病人則提出個人的喜好與價值觀,彼此交換資訊討論,共同達成最佳可行之治療選項。
這初衷是非常尊重病人與醫療雙方的。
或許有病人、或醫師會說,因為醫病共享決策大多用在重大醫療決策〈例如:癌症治療、手術治療…等。〉並且,真正的醫病共享決策是非常花費醫療資源;無論是人力〈醫師只不過是醫療團隊之一而已〉、時間、金費…等成本;牙科治療有必要做到這樣嗎?
這我真的無法回答,但我目前為止面對我的病人,我還是堅持我的醫病共享決策的理念;會不會哪一天對於現實與大環境妥協呢?WHO KNOWS?
說道,醫病共享決策,最近非常喜愛一部 Netflix 影集「良醫墨菲」,裡面很多醫療決策精神就非常接近醫病共享決策,推薦給你觀賞。
結語:掌握可控,面對不可控
我自己日常的根管治療也是如此,我們無法預測未來;所以,我積極把握每個學習的機會、經驗與教材。
而我自己唯一能夠做的就是掌握、並提升自我可控的能力;並積極面對不可控。
最後,我最喜歡的兩句話,替可控與不可控結論:
盡人事,聽天命、心存善念盡力而為!
推薦閱讀
到底要不要抽神經呀?醫師你幫我決定就好!我所體悟的醫病共享決策SDM,Shared Decision Making
© 張添皓醫師,保留所有權利。歡迎分享本文連結。本人張添皓於本網站所有內容、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資訊均為已獲得著作權之保護。非經本人同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、重製、出版、修改、使用、散佈、公佈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。Email: [email protected]。 本網站口腔相關主題僅供參考, 內容並不能代替專業判斷、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並且無法對與本網站鏈接的外部網站的信息負責。 |
特約門診預約:張添皓新竹顯微根管。竹北顯微根管。高鐵顯微根管特約門診
●
特約門診:張添皓關新里顯微根管。竹北顯微根管。新竹高鐵顯微根管特診
●
●
作者:顯微根管治療張添皓。衛福部牙髓病專科醫師
●
認識:顯微根管治療是什麼?
●
病歷:顯微根管實例。精華
●
快速獲得第一手衛教資訊:
張添皓醫師牙髓診療室Facebook專頁
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