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更新日期 2021-09-03 by 張添皓醫師的牙髓診療室
『張醫生,我懷孕,可以不要拍牙科 X 光嗎?』
『添醫生,我懷孕,拍牙科 X 光會不會流產或是畸胎呀?』
『皓醫生,我懷孕,我公婆不認我來看牙齒,因為他們怕孕婦看牙齒要拍 X 光!』
看完這篇你應知的三個結論
結論1:
孕婦或病人來我們診間就診,短短的 30 ~ 60 分鐘一次診療時間,也許會拍攝一至兩張牙科數位 X 光片,在標準的防護下進行拍攝,這劑量是相當安全。
結論2:
即使現在數位科技發達,牙科數位 X 光照射劑量已經很低了,也不能無止境的濫用 。
結論3:
醫療決策沒有絕對是非對錯;唯有醫病間,提供相對適度的資訊溝通後,醫師與病人共享這個決策。關於難以決定的醫療決策,我推薦您參考我認為的,醫病共享決策 SDM。
一:孕婦拍攝牙科診斷用的X光
孕婦對於拍攝 X 光有任何疑慮,請務必尊重您的婦產科醫師的意見,婦產科醫師的專業,必定會依照您的個體狀況、差異,給予適合的建議。
根據美國牙科協會〈ADA〉網站提到:『當孕婦需要牙科的 X 光,包括單張的數位牙科根尖 X 光片,或是站著掃描一圈的牙科數位環口 X 光攝影,甚至牙科的數位錐狀束電腦斷層,於拍攝過程中時,在有防護的情況下是相對來說相當的安全的。』
這篇的目的
我不太想出現很多阿哩阿雜的專業術語與名詞,單純只是臨床上,我想以什麼方式呈現給病人且秒懂的角度出發,但又不悖離實證。
輻射領域非常廣,有天然輻射、人為輻射、游離輻射、非游離輻射、職業暴露、醫療暴露…等等分類。
接下來我們以診斷性質,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拍攝牙科數位 X 光檢查做說明。 它的照射劑量是非常低的, 遠低於醫療上用於治療性的放射線劑量。所以,以下用照幾張來說明時,前提應是指數位新設備系統。
當然,以下參考的資料不太一樣。我想,我們的目的是想讓大家知道:
牙科數位 X 光照射的劑量,是非常低的, 不太需要為了害怕而放棄醫療診斷,進而失去醫療介入的黃金點。
二:單次性照射,對胎兒與成人的影響
單次性照射的意思就是指,病人在單一次就診〈可能 30~60分鐘,或 1~2 小時〉,拍攝數位牙科 X 光時的劑量安全範圍。下述的是讓您知道,現在的數位 X 光片,其實已經相當安全了。〈可以參考文末的參考資料 1. 2.〉
不過請不要誤解成:反正劑量很小,想拍多少就拍多少;或是誤解成來看一次診,就要拍這麼多 X 光;而是仍需遵照拍攝準則喔!
對於胎兒的單次參考劑量:
●單一次,拍攝數位牙科單齒數位 X 光片,在 10000 張以內的劑量是相對安全的。〈當然,要在一次看診中,拍攝10000張X光,幾乎不太可能發生〉
對於一般人的單次參考劑量:
●單一次拍攝數位牙科單齒數位 X 光片,在 10000 張以內的劑量是相對安全的。
●單一次拍攝數位牙科環口數位 X 光片,在 5000 張以內的劑量是相對安全的。
●單一次拍攝數位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,在 46 張以內的劑量是相對安全的。
小結:
上述的數字,看起來不可思議,要在一次看診中,拍攝這麼多張X光、或牙科電腦斷層,幾乎不太可能發生;你大可放心。
這也就是說,孕婦或病人來我們診間就診,短短的 30 ~ 60 分鐘一次診療時間,也許會拍攝一至兩張牙科數位 X 光片,在標準的防護下進行拍攝,這劑量是相當安全的。
三:累積性照射,對胎兒與成人的影響
累積性照射就是指一整年,或是一生中累積下來接受的輻射劑量。若以游離輻射防護安全標準之年劑量限制來換算。
●拍攝數位牙科單齒數位 X 光片,在每年 200 張以內的劑量是符合法規的。
●拍攝數位牙科環口數位 X 光片,在每年 100 張以內的劑量是符合法規的。
●拍攝數位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,在每年 1 ~ 90 張以內的劑量是符合法規的。〈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,可依小範圍 ~ 大範圍有不同的照射劑量。〉
小結:
即使現在數位科技發達,牙科數位 X 光照射劑量已經很低了,也不能無止境的濫用 。
四:該用則用,防護為上
既然牙科數位 X 光照射劑量已經很低了,牙醫師在對於疾病的評估,若需要 X 光的輔助檢查,病友可以暫時把所謂的成見、偏見、農場文、聽說文擺一邊。只要做好適當的防護,像是防護鉛衣的穿戴,就無需太多擔憂。讓牙醫師好好為您診視、與處置,才不至於病入膏肓、悔不當初。
關於牙科 X 光在根管治療抽神經的使用,請看為什麼抽神經又要拍X光?用針刺牙肉?電牙齒?冰牙齒?淺談根管治療常用的10大檢查。
另外在根管充填結束後,我們也會拍攝 X 光作為評估的工具之一;可以參考根管充填是什麼:我的根管治療〈抽神經〉過牙齒的 X 光片裡面有白色的毛毛蟲,好可怕 …
然而,近年來走在街上,牙科診所招牌林立,「3D電腦斷層」處處可見,那麼到底現在醫院牙科、或牙醫診所的牙科電腦斷層是甚麼呢?牙科電腦斷層CBCT是什麼?您不得不知的 6 個問題!
而有些病人會有謬誤「認為,拍了X光、或牙科電腦斷層,就一定可以找出蛀牙、牙周病…等疾病」。
這謬誤除了造成醫病彼此認知落差之外,病人還自己主動、甚至逼迫、干涉醫師做不必要的拍攝。
五:醫療決策永遠都沒有絕對的
當然數據歸數據,即便很多研究都說:「安全劑量下,胎兒不太會出問題。」
但是萬一,人生總是會有萬一的,萬一流產或是有問題的嬰兒;以現在「獵巫」風氣盛行的社會氛圍,病人或是家屬也許會找個怪罪對象;但這根本沒有所謂的因果關係。
現在令我們感嘆的是,即使官方資訊再發達,或是先階段的實證醫學資料的證據顯見,但臨床上卻參雜到人的自由意志以及價值觀,很多醫療行為的演化,到底最後是對病人好呢?還是你我需承擔的共業呢?承擔這些所謂的「乾隆花瓶」呢?然後口口聲聲用醫德綁架在醫療人員身上。
想了解我對於醫病之間的看法可以看這一篇:醫德綁架:扣上「醫德」的大帽子,不知不覺你就成為綁架的加害者!
或是您知道所謂的根管治療的醫療禁忌,可以看:醫療禁忌,為什麼不該隨便對專業根管治療醫師說「要快、要好、要便宜」?
六:人生總是不斷地在取捨
我們無須改變他人的價值觀,也沒法改變。
所以,美國疾病管制中心〈CDC〉的資料特別指出:『如何與孕婦溝通任何類型的風險,取決於許多因素。首先,考慮的是患者的教育背景和語言和文化障礙。但一般也要考慮到母親的壓力水平和其他潛在的心理影響。』
由此可知我們醫療決策仍是需要在提供相對適度的資訊溝通後,醫師與病人共享這個決策。關於難以決定的醫療決策,我推薦您參考我認為的,醫病共享決策 SDM。
人生總是在不斷在取捨中度過,醫療決策也不斷在取捨中悲喜。
七:貼心提醒
孕婦對於拍攝 X 光有任何疑慮,請務必尊重您的婦產科醫師的意見,婦產科醫師的專業,必定會依照您的個體狀況、差異,給予適合的建議。
網路有很多文章,任何文章內容務必慎選以及思辨。
參考資料1
1. 胎兒的單次參考劑量
根據美國疾病管制中心〈CDC〉的資料指出,對於胎兒來說,單次急性劑量〈在短時間,通常為分鐘內遞送的劑量〉若小於 0.05 Gy〈戈雷〉是安全的範圍。
因為「戈雷」吸收劑量單位,我們牙科 X 光的射質因素是 1,所以 0.05 Gy〈戈雷〉的吸收劑量可視為 50 毫西弗的等效劑量。經過一連串的簡化與計算,也許可以簡單視為 50 毫西弗的有效劑量。
2. 一般人的單次參考劑量
而我們國家的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資料指出:一般民眾的年劑量限值為 每年 1 毫西弗〈這數字不含天然背景輻射及醫療輻射〉。這應該是指 每年 1 毫西弗的有效劑量。
美國醫學物理學會〈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〉建議:
當單次醫療劑量暴露在 50 毫西弗以下,
或是短期多次醫療放射暴露累積劑量在 100 毫西弗 以下時,
該風險可能太低以致無法被評估,或是不存在風險。
3. 牙科 X 光有哪些
牙科單齒 X 光數位攝影:0.005毫西弗〈0.002 ~0.008 毫西弗不等〉
牙科環口 X 光數位攝影:0.01毫西弗〈0.014 ~0.024 毫西弗不等〉
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數位攝影:0.011 ~ 1.073毫西弗〈小範圍 ~ 大範圍〉
4. 簡單計算
胎兒:單一次的急性劑量,單一次約略可拍 10000張〈50/ 0.005=10000〉數位牙科單齒 X 光片。
一般人:單一次的急性劑量,單一次約略可拍 10000張〈50/ 0.005=10000〉數位牙科單齒 X 光片。
一般人:單一次的急性劑量,單一次約略可拍 5000張〈50/ 0.01=5000〉數位牙科環口 X 光片。
一般人:單一次的急性劑量,單一次約略可拍 4500 ~ 46 張 數位牙科錐狀束電腦斷層。
5. 台灣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資料
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斷的在接受背景輻射,可以參考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的資料,台灣人每人平均 1 年接受的背景輻射劑量為 1.6 毫西弗。甚至從台灣坐飛機往返美國西岸一趟,背景輻射也有 0.09 毫西弗。〈請看下圖〉
至於醫療方面的輻射劑量,如下圖。由此可知,牙科所拍攝的數位 X 光,在醫療輻射的診斷部分,劑量非常的低。〈請看下圖〉
參考資料2
林思宏醫師的粉絲專頁
CDC Health Information for Specific Groups.
Safety of Radiographic Imaging During Pregnancy.
3 種技巧幫您解決看牙恐懼與焦慮!台灣50%成人都害怕看牙科
哺乳媽媽「藥不藥」!來看牙齒時,吃藥的 3 個原則 2 項注意!
© 張添皓醫師,保留所有權利。歡迎分享本文連結。本人張添皓於本網站所有內容、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資訊均為已獲得著作權之保護。非經本人同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、重製、出版、修改、使用、散佈、公佈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。Email: [email protected]。 本網站口腔相關主題僅供參考, 內容並不能代替專業判斷、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並且無法對與本網站鏈接的外部網站的信息負責。 |
●
●
作者:顯微根管治療張添皓。衛福部牙髓病專科醫師
●
認識:顯微根管治療是什麼?
●
病歷:顯微根管實例。精華
●
快速獲得第一手衛教資訊:
張添皓醫師牙髓診療室Facebook專頁
●
© 張添皓醫師,保留所有權利。歡迎分享本文連結。本人張添皓於本網站所有內容、文字、圖像、影音、資訊均為已獲得著作權之保護。非經本人同意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、重製、出版、修改、使用、散佈、公佈、或以其他方式使用。全文轉載請事先來信詢問。Email: [email protected]。 本網站口腔相關主題僅供參考, 內容並不能代替專業判斷、建議、診斷或治療。並且無法對與本網站鏈接的外部網站的信息負責。 |